人体解剖学教研室(The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础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成立于2013年,在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我院解剖学教研室正在不断成长。教研室团队现有教师教辅10名,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名,助教4名,技术员3名;并常年有南京医科大学本部优秀教师来院授课,指导青年老师教学,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本教研室主要开设了针对本科不同专业的解剖学教学课程,开设课程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人体结构学等。在教学方面遵循自主学习讨论模式,并开设了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上学习资源和“智能在线学习考试系统”,建立了解剖学开放实验室, “生命科学馆”也已正常开放提供学习平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可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夯实基础。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功能系统来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之间联系的一门形态学课程。
在教学中,应该以将形态与功能相联系、局部与整体相统一,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教学中,始终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的常用解剖学外文词汇,为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授之以渔”,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以大纲、讨论题、参考教材为主要资料的课余自主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式教学和实验课标本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将结构和功能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局部解剖学 (Regional Anatomy)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组成各局部结构的器官间相互关系,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和某些器官的体表定位。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局部解剖学的教学中,理论课采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授知识,更重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课采用“组长负责制”组织标本观察,并将“志友”们(志愿捐献遗体者之友)大舍大爱的奉献精神融入教学的始终,将医学伦理教学与局部解剖学融为一体,要求学生爱护标本,懂得感恩与奉献;局部解剖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服务于临床,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与临床相关学科(如外科学、影像医学等)的交叉与融合,并争取将临床医生请入课堂教学中,做到“早临床,早实践”。
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医学影像专业需求,学习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变化规律。
断层解剖学的教学中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断层解剖学的学习应采取整体与断层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人体断层标本与影像相结合,方可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行新课前先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要学会以关键平面和中心结构为重点开始追踪观察,并结合影像特点,多观察断层标本及照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随着超声成像(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临床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及不断更新发展,日益成为疾病研究和诊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人体断层解剖学变得迫切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医学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教研室主任:张永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研室副主任:张维(硕士讲师)
办公电话:0518-80689588
地址:解剖学教学楼 3楼 9-305